某以为此托孤的种种,同意诸葛亮必要时“取而代之”等等,如果抛开政治性不讲,应该是刘备双重心理的一种体现,还带有一点其个性与人性的回归。
刘备的双重心理,第一重是王霸之业,世之枭雄。凡涉及到政治色彩的问题,枭雄刘备的影子总是占上风,这也是他毕生奋斗的目标,比如驱逐刘璋便是这样。在刘备的生涯中,从徐州开始,这个影子就越来越强大,到称帝成都达到极致,如同我们每个人都有心魔一样,大家都有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刘备也是时时戒惕自己。枭雄刘备的是非成败姑且不论,至少这是后天造成的一个刘备。
而刘备的第二重心理则是兄弟情谊,犬马美衣,早期的刘备颇有豪客之风。鞭打督邮主犯不是张飞,而是刘备。得到孔融求救信时那肃然起立,“孔北海尚知天下有刘玄德乎”,分明有一种少年义气,特立独行的人格在里面。这个影子后来渐渐模糊,因为刘备时时在克制自己,但仍然固执的时时出现,比如新野用牛尾巴编帽子,到以给关羽报仇为主起兵伐吴,大半皆此。
刘备有双重心里,那么白帝托孤也有双重心里,即政治与本性两方面。
首先,政治是主要的,这已经深入到政治人物的骨髓中,使他们在作为时身不由己的会考虑。但若认为这尽皆权谋,也似乎小看了古人的心胸和气度。假如全是机诈,难道诸葛亮就终生无法分辨?从政治上,刘备的托孤也确实有种种利害权衡,是个非常成功的部署。反观魏国与吴国,曹睿托孤曹爽与司马懿,可是没过多久,司马懿就杀了曹爽,夺了大权。孙权托孤诸葛恪与孙峻,可是没过多久,小皇帝就联合孙峻将诸葛恪杀害。这种血腥政变,蜀汉从来没有发生过。诸葛专权数载,从没有排挤刘氏;刘禅年幼气躁,也没有见过他轻杀权臣。这不得不让人佩服孔明之德,刘禅之量,更加感叹刘备临终遗言的高妙。在刘备在生命的最后时候,完美的操控了一场“不流血”的政权交接,保证局面的稳定,而且这一局面,一直延续到11年之后,诸葛亮去世。“白帝托孤”是对刘备卓越智慧的一个体现。
然政治上其思索虽巧妙,如同武术家面对当胸一拳能够不假思索的格挡一样,更多的是几十年锤炼近似自然的反应,难得的是这权谋之外,所不乏人性的回归,方才体现其个性与真实。后世有识之士赞美刘备的托孤,多半不是赞赏他的权谋,比他狡诈的权谋多得多,而是赞赏他的信任与坦诚。
因此,某以为这种回归,哪怕如火花一闪,在史册中也弥足珍贵。
最后,用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里的一首诗,作为文章结语。
三顾情勤两意投,托孤真继昔成周。
至今白帝城边过,一度思君一泪流。
上一篇:《三国来了》历史不为人知的一些事
三国来了玩家留言
还没有任何留言,赶快来抢先发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