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下《三国来了》诸葛亮时期国力大约情况:魏国,吴国,蜀国国力的对比大约6魏:2.5吴:1.5蜀。
可以说魏国是占绝对优势蜀国和吴国是绝对的略势,但是这两国都有地利而且长期联盟牵制魏国。加上魏国战线很长,各个地方都要驻兵,而且国内矛盾和势力互相牵制的也很厉害。所以魏国也占不到什么便宜。
在说一下诸葛亮的几次北伐情况。
第一次北伐:
郭冲四事曰:亮出祁山,陇西、南安二郡应时降,围天水,拔冀城,虏姜维,驱略士女数千人还蜀,人皆贺亮。
(这一次北伐损失还是比获得大,损失了马谡,和数万士兵,只抓了数千壮丁回国,收降了姜维,综合评定第一次北伐诸葛亮的军事计划是失败的没有对魏国造成足够军事打击,虽然造成魏国几个郡的叛乱,但是由于局部战争失败,造成判郡都被魏国平定了,自己不但损失了马谡,而且部队无论兵力和士气都有比较大的打击,)
《三国志·诸葛亮传》“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第二次北伐: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
无论从形势还是局势看,诸葛亮出兵规模很小,而且只是试探性的进攻,当时是吴国发动东线战争,诸葛亮想在第一次打败捞回一点便宜,但是陈仓守得很紧,诸葛亮知道魏军有防备,很快就退军了,这一次战役规模更是非常小,退兵的时候杀了前来追击的王双。
第二次北伐因为本身的目的只是帮助吴国减少军事压力,所以基本达到了军事目的,杀了王双算是意外收获了。
(这次出兵的目的:《与兄瑾言治绥阳小谷书》中:“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重,溪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入。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这次出兵主要目的是“围魏救赵”,但是诸葛亮想趁机会多占点便宜,不过魏军早有准备,最后只能退兵)
第三次北伐:
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
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这一次北伐赢得太轻松了,还是蜀国边境的战役,魏延大破郭淮,名声大震,回国后就被封了征西大将军,占领两郡对蜀国经济和士兵士气都有提高)。这次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快胜乐胜。
第四次北伐: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合交战,射杀合。
(这一次改善了运送工具,粮食耗费的人力物力不是多么大,而且战争没有延绵日久,粮尽又退了,并且战果很多,破了司马懿几次,战利品也颇多,单单经济方面影响肯定是不大的,因为第一次失败后,诸葛亮精兵减将,用兵规模不大,毕竟不北伐,这些兵还是要养起来的。张颌可不是一般将军啊,死前的官职是征西车骑将军,地位仅次于大司马曹真与大将军司马懿。这个在三国志里的战役中也是战死将领中级别最高的了。杀了敌军前线总司令,算是大胜。
由于陈寿是晋臣,所以对司马懿的记载有所避讳,这次北伐记载寥寥几个字,
《汉晋春秋》里有详细记载,有一点值得说明《资治通鉴》也引用了这个记载。
五月辛巳,乃使张颌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粮尽退军,与魏将张合交战,射杀合。
《三国志。王平传》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颌攻平,平坚守不动,颌不能克。
第五次北伐: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馀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这一次北伐更不用说,自给自足,而且是在敌方的境内吃粮,魏国的损失按照孙子的说法是蜀国的二十倍。至此诸葛亮一声北伐结束,综合来看,没有太大影响经济的地方,相较而言,魏国损失倒是不少,对于一个弱自己数倍的小国,容忍蜀国在自己国土内种地收割粮食,这个也是为什么司马懿后世无法得到较高军事评价的主要原因。)
陈寿评价诸葛亮: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很多人对最后一句的理解为诸葛亮不擅长军事。其实是对比他治国来评比军事的,因为诸葛亮治国水平对比军事来说军事就要略逊一筹了。在三国志全书里,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应该算是最高的,几个开国皇帝都没有得到这么高的评价。
在讨论下诸葛亮北伐的主要思路和战略意图,当时的国力下,想吞并魏国基本是不可能的,那么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就很明确了。首要目的是牵制魏国部分兵力,当时那时候魏国第一攻击目标是吴国,对蜀只是防守为主,蜀国去打魏国有很多好处一来能吸引部分火力减轻吴国压力;二来魏国战线拉长,消耗魏国的国力增加魏国国内内矛盾;三来运气好还能打胜仗抢夺到好处。如果蜀国不去打魏国那么吴国根本坚持不了几年就被灭那么下场蜀国和吴国连30年能活不活的过都是问题了…
从诸葛北伐来看。诸葛亮的北伐大部分都是打的骚扰战主要是保存实力,进行骚扰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撤退。魏国也不得不增加兵力去防守蜀国,那么从魏国的防守战略来看,对蜀国的重视是连年增加的,军事压力也再一直增加,魏国军事前三的角色全都在防守蜀国,曹真(第一号),司马懿(第二号),张合(第三号)可见诸葛亮也确实给魏国制造了相当多的麻烦。所以后期魏国名将基本都部署在蜀国防线,曹真、司马懿、张合、邓艾、钟会、陈泰、郭淮、郝昭等,是一个华丽的名单。
北伐时期战争对魏国经济也造成了一定的打击,人口大幅度减少,农业收入大副下降,所以魏国一直把全力军队屯田当成主要国策。
陈群传:「青龙中,营治官室,百姓失农时。群上疏曰,……况今丧乱之后,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一大郡。……」
蒋济传:「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官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日,……今虽有十二州,至於民数,不过汉时一大郡。……」
畿传载畿子恕疏有云:「今大魏奄有十州之地,而承丧乱之弊,计其户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
辛毗传:「帝欲大兴军征吴,毗谏曰:“吴、楚之民,险而难御,道隆后服,道洿先叛,自古患之,……方今天下新定,土广民稀。……」
高堂隆传:「今上下劳役,疾病凶荒,耕稼者寡,饥馑荐臻,无以卒岁;宜加愍恤,以救其困。」
所以综合来看到诸葛亮去世前,北伐综合来看是成功的,不但延缓了魏国的发展,还没有给蜀国经济造成太大的拖累。战争场地也一直都在魏国境内,得以不会对蜀国造成破坏。重点是诸葛亮在位时期蜀国虽然最弱但是没有丢一寸土地,反到增加了两郡,这是难能可贵的。
很多人喜欢拿郭嘉去对比诸葛亮,我觉得根本无法比较,因为差距实在太大。
首先军事上
诸葛亮带兵——10万以上;郭嘉没有带过兵——无兵权
诸葛亮有军事理论着作;郭嘉没有
诸葛亮带兵打过大型战役并有胜绩;郭嘉没有——无兵权
诸葛亮发明军事器械帮助战争;郭嘉没有
诸葛亮有详细的军事计划:郭嘉没有
(战前准备,战时补给,将军调动,排兵布阵等)
谋略上
诸葛亮出山前成功预测了近50年的三国走势,整个三国第一人。
郭嘉预测了孙策被暗杀,袁家兄弟互相矛盾,袁绍不会用人,刘表优柔寡断。(基本为对人和人性的判断十分准确)
政治上
诸葛亮
颁布法令,兴修水利,制定国策,管理外交,选拔人才等。诸葛亮内政水平不用多说,评价十分之高。
郭嘉基本没有参与过治国
所以拿郭嘉对比诸葛亮什么的其实是没什么意义的两人档次根本不在一档,不属于同一类人。
上一篇:《三国来了》活动中奖感言
三国来了玩家留言
还没有任何留言,赶快来抢先发表吧!